第142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142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2章

  派使者入西夏宣诏李继迁,加封其为鄜州节度使,辖区就在今天的陕西省中部。

  这和上次托张浦带去的口信内容一致,让李继迁从野人世界的定难五州搬到中华文明最集中的长安城一带,直接一步跨进文明人的现代生活,这是多大的幸福啊。想来一直活得既痛且苦的李继迁该感恩戴德了吧?

  当然,事实上这只是一道小小的测试题,就看李继迁是不是读过书,懂不懂历史。不必太远,只是最近的五代十一国时期就够了。还记得吗?后唐帝国是怎样灭亡的?燕云十六州又是因为什么样的起因才被割让出去的?

  让节度使搬家,这是皇帝清除藩镇势力的不二法门,最强有力的一招!当然了,这也是藩镇反口咬皇帝,鲜血淋漓改朝换代的二不法门,最强有力的一招……

  不过前景应该不错,据可靠情报,李继迁平生大字不识一个(西夏文字这时还没出现),党项人的各种神奇古怪传说肯定是听满了一脑子,所以抱着祖宗的基业死也不放,但是汉地里的故事他知道多少呢?

  这真是个问题,以前是虐待党项人的身体,这一次改成要鄙视李继迁的智力了。

  李继迁有点伤神,准确地是伤心。被人蔑视的滋味太难受了,居然以为拆了我家的夏州城就把我吓死了?我李继迁是吓大的?!

  刚刚给了点好脸,马上就想要我的身家性命,当我是白痴?!

  何况学问与能力无关,那只是组成能力的一部分,有太多学问高深隆重的大角色其实都只不过是电脑里的硬盘,得有操纵的人才能往外倒料。更可贵的本事叫本能,有些人天生就知道什么叫危险,或者怎么叫别人难受。

  伤心过后,李继迁彻底看清楚了这个宋朝皇帝的本相,作为敌人,站在对立的角度,才有资格这样的衡量——赵光义是个彻头彻尾的侵略者。对待西夏,完全就是当初对待辽国的翻版。不管形式怎样,他都要想方设法地把敌人干掉,把土地和财富并入到自己的库房里。

  很好,李继迁思量了好久,没有当场翻脸,他只是像当年第一位识破搬家诡计的藩镇大人那样回复了三个字——不奉诏。

  好意心领,但我也没造反。皮球踢回去,再看你的反应。同时李继迁进行二手准备,活在这个世上,看来手里得永远都得抓着把刀。

  回到开封城,赵光义一边听信儿,一边在交代后事。他给自己的三儿子举行了正式的册立太子之礼。那是在宋至道元年,公元995年的八月十八日,宋太宗皇帝正式下制,诏告天下亿万子民,立襄王元侃为皇太子,改名“恒”。

  同时宋朝大赦天下,诏皇太子兼判开封府(判,位于开封府尹之上)。至此中原汉统自从唐哀帝天祐(904-907)年间以后,近百年光阴,第一次重现皇太子之册立。

  当天赵元侃这位命运的新宠儿出皇宫进御道参拜太庙列祖列宗,然后出现在京城百姓面前,搏得万众欢呼——“少年天子也。”

  这句话立即就传进了深宫内院,现任皇帝他老爸赵光义的反应是极端愤怒,他立即就把这件事的始作蛹者寇准叫来。劈头一句话,让以后千年之间听到看到的都痛斥他真是虎狼之性,泯灭天伦——“人心遽属太子,欲置我何地?!”

  连儿子的权力都要争,这算是什么父亲?

  可是谁说他是个好父亲了,并且在他的心里,甚至于在天下万民的心里,都从来没要求过他是个好父亲。他应该做的是当个好皇帝,而他这时反应,绝对的标准正规,是人世间曾有过的任何一位英主的标准反应!

  所谓的“英主”是什么?举例子吧,刘邦、刘彻、李世民、朱元璋、康熙、乾隆,他们都是大有作为的皇帝,就其功业而言,绝对称得上英主了。

  他们共同的一个特点,就是至死不放权!

  前面的四位汉人皇帝,虽然都有太子,但是哪一个都是直到尸体冰凉之后,太子才能触摸到国家的权柄。到了后面的两位满人皇帝,他们更绝,连太子是谁都是秘密。死后去爬“正大光明”匾,秘密都在后面。别提乾隆的太上皇,嘉庆前六年的皇帝时刻都坐在火山口上,那是什么日子人人心知肚明。

  这就是强势天子的真相,他们的仁慈,都只有在敌人都被征服之后才会显现。而且在人类的封建历史上,权力越统一,才越能给人间带来平安,所以赵光义这时的反应与嫉妒都是再正常不过的,并且只要再让他受到刺激,感觉到更大危险,他绝对会做出李世民当年的事来。

  干掉自己的亲儿子,管他是不是太子!

  并且别忘了,这只是宣布了一下赵元侃小同志是皇太子了,不过是个天气预报,正式的册立仪式还没到哪……这么大的变数,这样大的压力,并且这样的突出其来,寇准一点慌乱都没有,他端正朝服,向皇帝施大礼郑重祝福——陛下选择立太子交付天下神器,为的就是有一位社稷之主,这时臣民拥戴,正是“万世之福”也。

  赵光义的反应是没有回答,他扔下寇准,走回到后宫,和他的皇后嫔妃们谈论了一会儿。史称“后宫中皆前贺。”都向他祝贺,他这才出来,把寇准留下,两人当晚喝得烂醉如泥才散场(极醉而罢)。

  到此为止,寇准在册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到了有始有终,开头并且收尾。但是也留下了一根刺,皇帝为什么要先回后宫和他的女人们品味一下寇准的说词,然后才出来表态呢?

  这可是太不英主了。

  一个事实是,这时的大宋明德李皇后陛下,她正亲自抚养着赵光义的原皇长子、废准皇储赵元佐的儿子赵允升。李家的儿子很强悍,李家的女儿更加果敢,她的喜怒之间可绝不小女孩儿式的乍风乍雨,她要做的事,就一定会做出来。

  虽然这时赵元侃的皇太子位已经不可逆转了。

  一个月之后,当年的九月二十四日,太宗皇帝升朝元殿,册立皇太子,陈列如元会之仪。依唐时旧制,盛况如下:

  皇太子赵恒自东宫衣常服乘马,赴朝元门外幄次,改服远游冠、朱明衣,三师、三少导从入殿,受册、宝,太尉率百官奉贺;

  再,皇太子再易服乘马还宫,百官常服诣宫参贺,自枢密使内职、诸王宗室、师保宾客宫臣等毕集,皆序班于宫门之外。

  庶子版奏外备,内臣褰帘,丘太子常服出次就坐,诸王宗室参贺再拜讫,垂帘。皇太子降坐还次,中书门下文武百官、枢密使内职、师保宾客而下以次参贺,皆降阶答拜;讫,升坐,受文武百官、宫臣三品以下参贺。

  当日礼毕。

  再至二十七日,皇太子具卤簿,参拜太庙五室,常服乘马出东华门,升辂。至此,原皇三子赵恒终于名正言顺成了大宋帝国的正式皇储接班人。

  可是皇宫的深处,另有一些人,他们冷冷地看着这些过场,看着原赵元侃现赵恒不停地脱衣服换衣服,来来回回走进走出,觉得这一点意义都没有。

  古来太子何其多,曾有几人到皇座?一切还要看到时候能不能及时赶上那辆疾驰而过,从不等客的火车……

  开封城里的宋朝百姓们为百年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欢呼,可在西北,李继迁的党项脑子里却想出了和千余年前诸葛孔明一样的生存办法。

  大宋好比当年巨大的魏国,党项最多只能是偏处一偶的西蜀。那么想一下当时诸葛孔明的进攻宣言吧,对这时的李继迁是多么的适用——“伐魏亦亡,不伐魏亦亡,何如伐之?”

  何况宋朝亡西夏之心不死,赵光义无论怎样都不放过李继迁。那就伐之!

  李继迁在赵恒举行皇太子册立大典的同一月份,九月,率领着党项骑兵再次进攻宋朝。在当年的史书记载里,西北方面的清远军上报宋廷,说李继迁入侵,己经被击败并逃走。

  很强,但很无耻。这是假的,只要稍微扫一眼半年之后的宋史,就会发现这是个一丝不挂的谎言。因为那时再说到西北形式时,一下子就提到了西北战略第一要地灵州己经被围攻了近多半年!

  多么无情的事实,李继迁再次公开反宋,直接就又奔向了当地最大的要害,还是灵州,不拿下来誓不罢休。但是宋朝君臣当时的反应是,我们什么都不知道,还要更要紧的事要做。

  太宗陛下拿出了一只新制的琴,向亲近大臣们展示。只见这只琴的形式开终古之先河,绝对的前所未见。它不再是七弦古琴,而是九弦琴。陛下向臣子们解说道,九弦依次分列为——君、臣、文、武、礼、乐、正、民、心。

  众臣舞蹈拜颂,不胜欣喜。

  再之后,陛下召见了参知政事张洎(回想一下李煜),命这位才高识博的江南才子把京城内外近八十余间的坊名重新改撰,开封城由此分定布列,具有了大国首都的制度;然后再派峰州团练使上官正(守住剑门关的老兄)、右谏议大夫雷有终(被赵匡胤打掉大门牙的雷德骧的儿子)一起担任西川招安使,配合益州张咏的工作,把十全大太监王继恩换回来。

  这些都做完了之后,时间已经到了这一年的年底,赵光义忽然间对自己身边的侍臣说——朕为皇帝,治国的业绩不在我的哥哥之下(无惭于前代),要超过周世宗柴荣(过于周世宗时)。

  这是为什么呢?他突然给自己的人生下了评语。并且在新年之始,宋至道二年,公元996年的正月间,他亲自到太庙中拜祭祖宗先灵,并合祭天地于圜丘,大赦天下,加恩于中外文武百官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u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u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