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8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188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8章

  与他相约40年之后相见,那时他才会时来运转。当赵恒作襄王时,杨砺一见大惊,因为与梦中的天尊长得一模一样,而他也真的从那时起,才开始转运……

  但这都太片面了,说契丹人、党项人尚处于萨蛮教等原始宗教的启蒙阶段时,所以宋朝的满天神灵下降会真的震住他们,这有一定的道理。但要说一震100多年都没醒过来,那就是大汉情结发作,在集体说梦话了。

  国力、军力、士气、物质满足感等等因素,才是宋、辽两国百年好合的根本基础。

  至于第二点,那根本就可以忽略,“来和天尊”……他后面还有“赤脚大仙”呢,再往后还有赵匡胤转世投胎到金国回来复仇,要是全信了,宋史也就变成了《封神演义》。

  赵恒迷信,这一点才是最根本的源发点。从这一点出发,可以确信,就算没有澶渊之盟,他一样会搞封禅、显圣之类的把戏,区别只在力度与规模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解释得清赵恒为什么会10多年如一日的、花样百出乐此不疲的祭了天还得祭地、祭了地还要祭人(孔子、老子等)、祭了人还要封祖宗,这样的事无巨细、面面俱到,他都搞出来强迫症了!

  这时发力有多大,挫伤就有多重,正吃饭时被严重打击,赵恒病了,用现代的医学名词来说,很可能就是脑血栓。其具体症状就是从此变得颠三倒四,时昏时醒,说过的话转眼就忘,别管多大的决定,都能自动作废。而且最要命的是,那个曾经正常的赵恒还会灵光乍现三五不时的突然回来一下,谁也搞不准他什么时候正常,或者反常!

  太多的人和事,都死在了这一点上……然后天灾在继续,一连三年,蝗虫只增不减,数量之多都飞出宋朝国境,进入燕云十六州了,连辽国人都跟着喊救命。但宋朝的人祸才刚刚开始,方兴未艾。

  公元1017年,宋天禧元年,6月7日,首相王旦终于操劳过度,心神交瘁,因病罢相。在这一年的10月6日,他死了。享年61岁;8月28日,王钦若卷土重来,他打破了宋朝南人不许任宰相的成规,一跃成为了大宋的首相;再往前数,公元1013年2月27日,刘娥己经受封为皇后。

  这样宋朝的格局就变成了皇帝晕病、首相去世、寇准被贬、皇子年幼、皇后精明强干,而奸邪之流像王钦若等人却激流勇进,攀上了政坛最高峰的局面。

  假如明天来临,世界将会怎样?

  有些人活着时,仿佛无关轻重,可他一旦死了,人们才会发现,原来他重如泰山。王旦就是这样。

  要说一下他,这样才对得起一位忠贞、负责、谦退、忍让等等古代文人诸般美德皆备的长者。回顾他的一生,是一个岐形的极端。一方面他位极人臣,一连10多年的太平宰相,是历代多少精英豪杰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幸事;而另一方面,他苦不堪言,又没法对任何人倾述,只有长久地忍耐,默默地劳作,直到油尽灯枯,疲病而死。

  因为他的生命己经成了一个笑柄。他很清楚历史会给他怎样的终极判定——骗子、神棍,最轻的也是个懦夫。知道自己的皇帝在做错事,却不敢谏、不能谏,反而去推波助澜……这是多么的无耻,只要想一想王旦的灵魂都会整夜哭泣。

  他本是一位德才兼备、品格无缺的完人啊,辅仁君而为名相,可这一生居然是这样的收场!史书记载,当王旦与“天书”同行时,他“常悒悒不乐”;当赵恒赐给他众多赏赐时,他闭起眼睛悲叹:“生民膏血,我哪里受用得了这么多!”等到他死时,留给儿子遗言,要“消发披缁以敛。”也就是说,他要剃掉头发,身穿出家人的服色入葬。

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弃之不孝。王旦这样做是在自虐,他辜负了这一次的生命,愧对自己的祖先父母,所以无脸去见地下的先人。这是多么沉痛的自责。

  很幸运,这个作法被他生前的好友杨亿阻止了。名相就这样死去,但历史还是给了他公正的评价。他有错,他不能也不敢阻止赵恒拜神,可是在他的参与其间,他微妙的控制着局势,就算王钦若、丁谓、林特等人无所不用其极地折腾朝廷和天下,他仍然能让国家保持着平稳和繁荣,哪怕只是表面上看。

  光这一点,就善莫大焉,何况他保护提拔了那么多的贤臣能人。比如说寇准、赵安仁、杨亿等,并且他做得非常低调,很多时候人们受了益,都不知是谁做的。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,就是王旦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人,他生前仿佛无关轻重。

  但是他死后宋朝官场大乱,他的继任者无论是多么的聪明,多么的干练,或者拥有怎样非凡的勇气和号召力,都再也没法稳定朝局。

  而且一个个丑态百出,接连跌倒。其中就有王钦若,也有寇准。忠、奸两面,无一例外。

  王钦若上台,他先摸着政事堂首相的坐椅长叹了一声:“因为王旦的一句话,让我晚做了10年的宰相。”这话有前因,是说多年以前,王旦曾像寇准排斥晏殊那样,重申宋朝不用南人做宰相,最多只能担任枢密使的禁条。而且就在王旦临死前,都差一点把他的宰相梦再次打碎。

  王旦病危时,赵恒曾经去探望,问谁能当宰相?无论提到了谁,王旦都沉默不语,直到最后皇帝急了,一定要他说,他才在病中勉强举起上朝时所用的笏版,珍而重之,向皇帝进言:“愚臣以为,只有寇准……”

  哼,貌似忠贞。王钦若心底冷笑,北人嚣张,官官相护,说到底是对他的嫉妒。这么多年来皇帝言听计从的只有他王钦若,王旦和寇准算是什么?宰相早就应该是他的了。

  结果他的命运就印证了一件非常无情尤其无聊的老话——拼命去抢一样东西,却得不到,这是种悲哀;可拼命抢到了,却发现那玩意儿根本就没什么意思,是加倍的悲哀!

  王钦若抢宰相就是这样,终于站在了风口浪尖上,才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。在他两年的任期里,只有一件“政绩”值得夸耀,那就是——蝗虫消失了。如果那真的是他搞定的话。除此以外,历史上再没有任何记载,他为大宋朝做出过什么贡献。

  老毛病却常犯,继续的说怪话使绊子,把一个个同僚拉下马。这样他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,他忘了他现在己经站在了阳光下。

  以前他的小动作百试百灵,最根本的一条成功秘诀是他躲在阴影里,悄悄地和皇帝说知心话,让一个个大敌灰飞烟灭。但这时他是帝国的首相,天子以下第一人,还这样搞,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了次脱衣秀,什么都让人看到了。

  连病中的赵恒都看出了毛病,对他渐渐变冷。直到两年后,王钦若犯了最搞笑的那个错误。

  有人告他受贿。王钦若大怒,在赵恒的面前情绪冲动,百般抵赖,而且为了清白,他要求动用国家的专业审查机构御史台来调查此事。当天他肯定是急昏了头了,没看到赵恒的神色变得越来越恶劣。直到他稍微喘了口气,停了一下时,皇帝才冷冷地说:“国家设立御史台,难道是为了专门替人调查私事的?”

  王钦若瞬间冷冻,他呆了。这还是他亲爱的、慈祥的、包容的老首长吗?他是多年以来忠诚可靠、可爱好玩的王爱卿啊……这不对,肯定是哪里出错了。

  等他明白过来时,恨不得把自己鄙视死。这个错误犯得真是太垃圾,居然蠢得像当年的寇准一样,在皇帝面前急着表白、证明,结果连最起码的官体都丢了。那一天,他灰遛遛地逃出宫去,估计狼狈得连他脖子上的瘤子都瑟瑟发抖。

  他的日子结束了,公元1019年7月,宋天禧三年六月,王钦若罢相。而且被直接调离京城,到杭州去当知州。乍一看还是很体贴,苏杭美景,人间仙境,尽管去休闲放假。可私底下人人都在窃笑——他终于滚回长江之南了,皇帝也是很幽默的嘛……

  王旦死、王钦若被“流放”,宋朝的权力出现真空。但万众瞩目,却没人敢伸手。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位置是谁的。

  寇准。

  论资格、威望,还有工作经验,尤其是身为王钦若的死对头这一点,宰相之位都非他莫属。何况他还充分地做了一些前期工作,让皇帝明白他己经痛改前非,再不是以前的那个寇准了。

  这是个由内及外,面面俱到的表白过程。如果看结果,那么寇准是最大的受益人,但是看前因,发起者却另有其人。

  大太监周怀政。

  这个名字在天书第一次降临时出现过,是他爬上了梯子,把系在左承天门的门楼南角的鸱吻的黄绢摘下来的。此后每逢赵恒出巡、泰山封禅之类的活动时,他都会走在离天书最近的位置。这样他就像丁谓、王钦若等人一样飞黄腾达,在皇宫内院里职务飚升。做这件事时,他是“入内副都知”。

  这个官不算很大,隶属于入内内侍省。简单地说一下宋朝初年时的宦官等级和部门名称。入内内侍省最初叫内中高品班院,与内侍省对半分权组成近七成的太监集团。后来它又分别叫过入内内班院、内黄门班院,以及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。到了赵恒的手里,它并入了入内都知司、内东门都知司,才成了入内内侍省。主要的职务就是掌控宫廷内部的生活事务。

  这活儿很俏,是离皇帝、皇后最近的人,注定了能呼风唤雨。这时周怀政的上面还有都都知、都知,然后才是他这个副都知,底下还有押班等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u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u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