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4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484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84章

  10天……开封城一下子全都乱了,每个人都跳了起来,寻找各自的生路。富商们、百姓们、部分官员们紧急租车雇船南逃,做皇帝的也想到了这一招。

  赵佶想逃,不是那么的简单,怎么逃、逃向哪里、开封城是不是不要了、留下谁守城看家连带着阻挡金军当盾牌,这些都要考虑到。区区10天之内,这些都得做完。

  赵佶想到了大儿子赵桓。赵桓,生于1100年,这一年26岁。看资料,他是幸运的,同时也是悲哀的。说幸运,他是宋朝自宋仁宗之后唯一确立的皇太子。

  除他以外,英宗、神宗、哲宗、徽宗,哪一个都是上一届死了,临时竞争上岗的。说悲哀,在荣耀的背后,他没有半点的幸福。

  首先他的妈妈去世太早了。他的生母王皇后,是赵佶的第一任太太,他能荣膺皇太子大位,也是子以母贵。但可惜的是,王皇后死得太早,年仅25岁就走了,留下他孤零零地活在皇宫里。那一年,赵桓年仅9岁。悲剧开始了,赵佶有了第二个皇后郑氏,郑氏也生了皇子,叫赵楷。

  赵楷被封为郓王,迅速成为父亲最宠爱的儿子,爱的程度达到把祖宗家法都改了。宋朝规定,“宗室不领职事”,永远只吃白饭,赵楷却当上了提举城皇司,不限早晚,随时出入大内。明眼人都看出来了,赵楷总有一天会取代大哥,当上宋朝皇帝。

  这也是林灵素敢在皇宫里骑着青牛跟赵桓抢道的原因。

  这样长大的皇太子,是非常合适的替死鬼嘛。赵佶思前想后,慎重考虑,决定迅速把赵桓推上前台,由他去当肉盾,自己带着郑皇后、郓王远逃江南。

  赵佶下令任命皇太子兼职开封牧。

  这个任命下达之后,他要逃跑的事就再也捂不住了,京官们都活动了起来,上至宰相下至门吏都回家打包收衣服,好跟着皇上一起跑路。当此时,却有一个人逆着人流,走进了皇宫。

  泱泱大国,无论人才凋零到何种地步,总会留存着一丝火种,去照亮民族前途的。

  这人是给事中、权直学士院兼侍读吴敏。他对赵佶说,逃跑是可以的,但事情要做好。开封是京城,不仅是社稷宗庙所在,更有百万子民的生命,无论如何要处理完善。你想让皇太子留守是吧,那就得给出相应的名份。

  有皇帝在,皇太子命令不了军队;只是开封牧,没法号召全国支援京城。为今之计,最起码的权限是监国,最好的位置是皇帝。

  也就是说,吴敏要赵佶禅让皇位,从此滚下神坛。并且他着重强调了一下时间,仅有10天金军就会杀到开封城下,那么皇位的交接必须要快,3天之内必须解决,不然新皇帝没有时间收拾烂摊子。

  赵佶一切同意,当天他们两人谈了很久,把之后需要做的事都想到了,包括退位的理由。必须要有突然性,还得很合理。

  于是,只有一个理由了——病倒。

  公元1125年(宋宣和七年)十二月二十三日,宋朝君臣聚在一起开会,突然间赵佶拉住了蔡攸的手,哭着说了一句话——“朕平日性刚,不意金人竟如此猖獗!”说完他立即昏迷,从床上翻到了地下。

  皇宫大乱,御医瞬间赶到。抢救了好一会儿,他醒了,发现右半边身体失去知觉无法动弹。御医确诊,他中风了。

  这样的身体明显没法再继续皇帝的工作,他看了看左右,所有的宰执都在场,可没人敢说话。这时他提起了左手,以笔代言,说他“已无半边身也,如何了得大事”,只有皇太子立即继位,他以“教主道君”的身份退隐龙德宫,从此不管世间事,国家才有转机。

  于是赵桓出场。

  这是个标准的突然袭击,事前赵桓一点消息都没有得到,突然间被告知老爹昏倒了,病得很重,他一步三跌地跑了过来,没有缓过神来,突然间又被告知你现在是皇帝了!

  赵桓懵了,凭着本能他就极力地拒绝。搞什么,从来没给过好脸,一下子把皇位扔了过来……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。

  他拒绝,赵佶强迫。父子俩在病床前讨论了一下什么才是“孝”。父亲写:“汝不受则不孝矣。”儿子说:“臣若受之,则不孝矣。”关键时刻皇后也出现了,说:“官家老矣,吾夫妇欲以身托汝也。”

  老……赵佶是很老,他今年都老到43岁了!

  不管怎么说,赵桓就是不当这个皇帝。赵佶火了,给脸不要是吧,拉出去。几个内侍一拥而上,架起赵桓就走,目标福宁殿,大臣们在那儿等很久了,到了就即位。赵桓玩了命地挣扎,根本无效,没人把他当什么新皇帝,他激动过度昏了过去,也没用。

  昏了吧,让他自己醒过来。醒了吧,架起来再走,目标福宁殿。

  赵桓就是这样被架到了文武百官的面前,再经历了拒绝、强迫、就范,才当上了宋朝的第九位皇帝。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二十三日当天。

  赵桓当上了皇帝,向四周看了下,谁是员工呢?员工们都很忙,要去龙德宫向道君教主请安,要陪护,要安慰,很久之后才会顺道去福宁殿看一眼新皇帝。

  看完,基本就可以散了。

  赵桓发现没人帮他办公!就连一直为他的上位奔前忙后的吴敏都不见了,这位给事中先生起草禅位诏书时曾被问过,以后是跟着新皇帝混,还是跟老皇帝走?

  吴敏很愤怒,说他建议立新皇帝不是为了自己的前程,是为了老皇帝的出路、整个国家的安危,如果就势跟了新皇帝,那么当初的动机是不是很龌龊?你们现在问我这个,是不是更龌龊?!

  于是没人问他了。

  赵桓差点又哭出来,这不真成了替死鬼肉盾牌了吗?闲得心慌,就手翻了一下这些天的应对措施,他突然间吓得欲仙欲死,死去活来。他看见有这么一条,全京师的禁军精锐都派出去了,到黄河岸边的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南)驻守。

  ……想在那儿顶住金军吗?北宋京城里的禁军是开封城最后的依仗,这种时刻居然派了出去,想和金军来场野战对决?!

  如果挡不住的话,偌大的京城由什么来守卫。何况看一下领军的人物,是内侍、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,一个太监。

  这都是什么人出的昏招。宋朝到了这种时刻,居然是这种局面,纵然秦皇汉武复生又能怎样,难道能自己挽袖子亲自上阵吗。手边总得有人才能去办事。

  这个人是存在的,由于种种原因,之前他一直隐身在别人的身后做事。直到这时,才由那个“别人”推出来。吴敏,他想了想,在走之前又转回身告诉新皇帝,他之所以那么坚定地提出皇帝内禅,是一个人的提醒。那人名叫李纲。

  李纲,字伯纪,生于公元1083年,祖籍福建邵武人。在公元1112年时他考中了进士,工作了5年之后,当上了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。这个官很不小,能站在金殿上给国家挑错了。

  于是,李纲的人生开始坐电梯。

  这个人秉性刚烈嫉恶如仇,看不惯的事太多了,而当时六贼当朝,除了没法看的事之外,根本没别的事。李纲向恶势力宣战……李纲被恶势力下放。

  他成了一个闲散小官——起居郎。

  被重创的李纲没有沉沦,当起居郎也有话要说。公元1119年时京城发大水,他乘机上书说这是因为京城里阴险小人太多了,提请有关当局注意。

  有关当局很注意,他被踢出京城,到南剑州的沙县管税务。

  截止到这里,李纲坐电梯的速度堪称创了纪录,短短的7年之间,他从一介考生升到了国家纪委主要干部,又迅速下滑,到边远地区负责毛分级别的税收,这种落差,比当年的电梯王寇准还要大得多。可他根本不在意,平稳、平静地外县生活着。

  6年之后,命运把他召唤回开封。电梯又升了,把他带到了太常卿的位置。这仍然是个闲散的官,负责国家的礼乐、郊庙事务,说白了就是个场面活儿,给国家的大型户外演出节目增光添彩。

  当时是公元1125年的8月份,距离金军伐宋还有100天左右。

  百日之后,金军逼近,举国慌张,冠盖满京华,全都成了缩头乌龟,没一个能提出起码的对策来。整个民族的上层建筑全体烂透了,当此时,不必是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中国人,只需要是个有脾气的中国人,应该怎么做呢?

  李纲选了个最直接最彻底最大逆不道的方法,要赵佶彻底下台,给好人腾地方。可是他的官太小了,声音根本达不到上层,所以他找到了吴敏。吴敏的官也不大,但兼职侍读,和赵佶走得非常近。

  力挺赵桓上台,给宋朝换一个最高领导人,这是李纲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。客观地讲,在这一点上金军帮了他的大忙,要不然赵佶肯定至死不放权,最多只给赵桓一个监国的名份。

  那时的话啥事也不顶。

  赵桓紧急召见了李纲,向他咨询这时的国策。李纲很清醒,他非常明白地告诉新皇帝,金军来犯,不外乎5个目的。

  1,上尊号;2,归还叛逃的金人;3,增加岁币;4,犒军;5,割让土地。

  这5点里尊号可以给到之前辽国的程度,也就是称“兄”;金人可以归还,而且不要藏私自找麻烦;岁币已经加倍,况且金军把燕云重新收回了,没理由再增加;犒军是题中之义,得给,但要有限度;至于土地,尺寸不予外人!

  赵桓很兴奋,看年龄,他这时是26岁,没经过大事,平时活得还窝囊,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主见,属于一捧就高兴,高兴能上房;一吓就倒塌,塌了扶不起的状态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u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u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