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7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597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97章

  萧琦恼火之余很诧异在南宋官方零抵抗逃跑之余,还有百姓敢阻挠金军,他正犹豫着是要杀了这个欧大,还是当珍稀品收藏呢,前方来报,突然遇到了南宋正规军的凶狠抵抗。

  来的人是南样真州守将,名叫邵宏渊。

  在这之前邵宏渊的履历表和萧琦一样的粉嫩苍白,都名不见经传,找不出什么光辉业绩来。战争开始后两人也有些相像,他们都出人意料了。

  萧琦长驱直入,破天险克名城,如入无人之境,让完颜亮非常惊喜。这一方面是他战力颇强,更多的是南宋军方集体堕落,以王权为首,临战即逃,一个锛都不打。

  这时他跑得正欢,努力地奔向最重要的关口扬州,突然间,他的先头部队被狠狠地阻击了。地点是真州城北门外的胥浦桥。

  胥浦桥在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七里处,邵宏渊把自己的绝大部分部队都派到了这里,由三名将官负责,尽全力阻击金军前进。

  这是开战以来所罕见的,在一片懦弱龌龊不知所谓的畸形败退大潮中,这显得非常醒目。不仅阻击,而且是出城阻击,这很有主动挑战的味道。

  萧琦应对得非常果断,他命令全军压上,先是铺天盖地般的箭雨射击,压制得宋军无法抬头,紧跟着大量的稻草被抛进河面,很快没有河了,金军的铁蹄直面了邵宏渊的部队。

  邵宏渊是有一定硬度的,在十万金军的重压前,他一直坚持到三位领军将官全部阵亡,军队减员惨重,才下令退出战斗。

  真州城是不能回了,那里的军力差不多全部顶到了胥浦桥,这时回去等于坐困愁城,坐以待毙。邵宏渊率领残部退向海边。

  另一边战胜的萧琦也迅速脱离了战场,真州近在眼前,可他视而不见。他的任务是尽最快速度打通江淮通道,为后面完颜亮的中军主力夺取入江口。扬州才是他的目的地,真州以及前面的所有城池,对他来说都可有可无。

  萧琦一路向前,直抵扬州。在那里他逼迫刘琦让步,把扬州城拱手让出。之后他穷追不舍,不仅想夺取入江口,还想趁机彻底击败鬼兵主帅,覆灭刘琦数十年威名,报当年顺昌城之仇。于是他追,一直追到了皂角林……

  鬼兵主帅制造了一生中最后的一役胜利,同时逼迫完颜亮转移战场到上游的采石矶,为虞允文之胜奠定了基础。

  回头说邵宏渊。综上所述可以知道,他打了一场很硬的仗,如果要形容一下的话,是硬得不能再硬了,不愧是韩世忠的兵啊。

  只不过可惜的是,他没有韩世忠的不世战力,一生不讲理,可总是赢!这是没法复制的,他像老领导一样硬碰硬,却于事无补。

  金军没挡住,自己伤亡惨重,基本丧失了战斗力。

  从这一点来说,他是个不合格的将军,国难临头,只知一勇拼之,往好里说,是精神可嘉,差一点嘛……这根本不是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料子嘛。

  可是再过几年时,这一场战斗的过程和结果,乃至于意义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首先胜负结果变了,邵宏渊从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。

  ——“绍兴三十一年十月,步司统制官邵宏渊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,获捷。”

  很高明的文字游戏,亮点不止是最后的“获捷”二字,还有“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”的“拒”字。单看这句话,明明邵宏渊以一城之众抗十万金军,使金军远离真州,连城门的边都没粘上。怎样,凶猛吧,偏偏还就是符合史实。

  萧琦还真就没杀进真州城去。

  看意义,这是南宋鼎鼎大名的《中兴十三处战功》中的第十战,成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的英雄楷模事迹。究其原因,很多人会轻易地得出结论,比如几年后赵眘需要提升士气,要罗列出一些数字,而数字在中国古代最出彩的一般就是“十三”。

  像孙武子兵书十三篇、金陵十三钗、汉分十三州什么的。

  所以要有“十三处战功”,并且赵眘他老爹有严令,谁都可以上榜,唯独岳飞不行,哪怕已经平反昭雪了,仍然不行!

  所以东拼西凑,无中生有,把邵宏渊弄进去了。那么请问,为什么芸芸众生,30余年来无数征战,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邵宏渊能排进这前十三,能和中兴名将如吴氏兄弟、韩世忠等比肩同济?

  答案应该只有一个。

  ——嫡系。

  这是南宋官方所认可的人,需要树立英雄榜样的时候,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他。于是发光发热,荣耀千古,光辉夺目。

  之所以提到这个,是要给此次北伐的两位主将作一次深层次的分析。北伐前,李显忠明显比邵宏渊高出三四层楼,官职、圣眷更是隆重得多,比如连名字都是御赐,镶着金边的。可是他在最重要的一点上有先天性缺陷。

  李显忠不是嫡系。

  陕西李氏威猛强悍胆勇无双,是无可挑剔的战士。可他和他的家族先降金再降伪齐,不管内幕怎样,不管过程怎样,这都是铁打的历史,无可更改。回归南宋之后和官方也只是短暂的蜜月期,转眼间就和秦桧、赵构相忤,被打入冷宫。

  如此经历,说得刻薄点,李显忠就是个壮丁,需要时才被拉出来顶上去。官场是现实的,无数雪亮的眼睛都看清楚了这一点,于是北伐还没出征就出事了。

  邵宏渊造反。

  邵嫡系把自己和李显忠对比了一下,发觉哪怕能力差出去几条街,都没法弥补他先天上巨大的出身优势。于是他不平衡了。

  凭啥一定要让他给李显忠打下手,当二当家啊?!

  邵宏渊抗命,直接向张浚提出了条件,他也是主将,一定要与李显忠分庭抗礼,不分大小。按说这是在找死,临战违命,完全可以使用战场纪律,轻则罢免,重就砍头。尤其主帅是以强势著称的张浚,他当年能把岳飞都硬生生地压制下来,这时一个小小的邵宏渊算什么?

  找死就让他去死好了。

  可怪事发生,张浚居然收回成命,让邵宏渊独领一军,允许其便宜行事。也就是说,从这时起邵宏渊想干就什么就可以怎么干,谁也没法约束他了。

  而当初的命令是皇帝赵眘下达,由总指挥张浚颁发,向北伐全军公布的。

  北伐军的军纪从最开始时就败坏了。很多年以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,这一条被重点提了出来,觉得这是胜负之间的最根本原因。

  个人认为,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。

  到底是什么造成的,要看全部的细节。比如此次北伐的兵力组成,以及进攻路线。此时南宋的军队兵种与北宋时不同了。北宋时开封城内随时保持着编制庞大的禁军,边关上屯积着正规部队,比如西军,民间有厢军,以及民兵。

  南宋军队主要可以分成驻屯大军、禁军、厢军、土兵、弓手等5种,由于历史原因造成,驻屯大军是全国最精锐的部分,它们的前身是中兴诸将的直系;禁军沦为第二等,平时不上前线,实战的机会很少;厢军不值一得,相当于保安民警;反而是土兵、弓手等民间组织时常给出惊喜,比如魏胜等神奇大叔们,他们的战斗力比驻屯大军都不差。

  这次北伐的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,一是由江淮都督府张浚下辖的建康、镇江、池州、江州四支驻屯大军;二是临安禁军中殿前司、侍卫马军司两部合军。

  追溯一下源头,建康驻屯军是原“油锤将军”张俊的部队,镇江驻屯军的前身是“韩泼五”韩世忠的部队,池州驻屯军是“草包衙内”刘光世的部队,殿前司是“髯阉“杨存中的部队。

  熟悉宋史的人一眼可以看出,南宋最强的两支部队,鄂州、四川方面的两支部队都被排除在外,没有参与这次的北伐。

  鄂州是出于历史原因,岳飞是南宋永远的伤疤,无论哪位皇帝,包括赵眘在内,都能回避就回避。而且当初肢解岳家军时南宋官方做得很完美,岳飞的部队已经是回忆,再不是当年那支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军队了。

  四川方面更是一个死结。

  这是个很怪的现象,几乎每次南宋要举倾国之力北伐时,四川都会突然出事,导致无法出战。比如岳飞的第四次北伐,那时壮怀激烈军力鼎盛,岳、韩、张、刘同时出兵,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展开战场,如果不是内讧的话,金国注定了顾此失彼千疮百孔。

  如果那时四川再出兵的话,金国的侧后方会压力更增,导致中原的防守薄弱。可奈何那时四川主将吴玠突然猝死。

  轮到了这一次,四川本来在吴璘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连胜拓地,可是史浩挖坑赵眘就跳,搞得吴二把川军的老底子都输了大半。

  川军只能转入防守,能保住西大门不开就算难能可贵了。

  40多年以后,这样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。那次还是与吴家有关,理由和效果更加充实,局面扩大到了四川兵变,差一点和南宋划清界线。

  这是后话,回到眼前,张浚纵然雄心万丈,也要受实际条件制约。北伐军总共近8万余正兵,里边还包括了火头军、辎重兵等两大块非作战人员,他的兵力不过6万出头而已。

  这样,决定了战线无法全面辅开。

  南宋军队兵分两路,李显忠自定远(今属安徽)渡淮之后,攻取灵壁(今属安徽);邵宏渊自盱眙渡淮攻击虹县(今属安徽)。两军各达目的后,会师攻取宿州。

  看今天的地图,战争的初步阶段控制在安徽省境内。翻宋代地图,可以知道很多的史书记载错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u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u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