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0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670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70章

  这来自于南宋叛将刘整的建议。

  刘整,字武仲,京兆人。曾以18骑袭破金国信阳城,军中称其为“赛存孝”。中国民间传言,王不过霸王,武不过存孝,可见其个人勇力之强。历史证明,这人最珍贵的还是他眼光。刘整投降蒙古,给忽必烈带去了一个建议。

  与其千里辗转去“斡腹”,先云南再四川再江南,尤其是钓鱼城已成天堑,连上一任的蒙古大汗都饮恨城下,何如攻破荆襄,直面江南?

  很多人都会很奇怪,以中国大地之广阔,长江流域之绵长,何处不可渡江,哪座城不通临安,为什么只限于这几点,好像除以它们之外,就再没有路可通临安了?

  还真就是这样。

  南宋三大战区,非蜀川,就剩下了京湖、两淮。两淮是南宋兵力最雄厚的地区,一度高达20多万。这里湖泊众多,水寨星罗其布,很像是蜀川的山城,蒙古人曾经竭力进攻了三次,都以惨败收场。水,对蒙古人来说,远比山还要可怕。

  欲破江南,唯有荆襄,具体指的是襄樊。

  襄阳、樊城是两个互为依托的城池,它们隔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而建。这里的整体地貌是襄汉平原,非常便于骑兵运动作战。在历史上它的作用非常奇妙,要看当时是什么形势。如果是大一统时期,它非常普通,没有任何显眼的坟。

  如果是南北对峙,它的重要性立即凸显,它是南船北马的分界点。北方政权拥有它,可顺势吞并东南;南方政权有了它,可以北方图谋西北。

  何况,除了这里,也没有什么是忽必烈可以突破的地方了。所以忽必烈下令,给吕文德配药。

  吕文德的吕氏集团这时已经建立起来了,贾似道打压了几乎所有的武将群落,当然还得扶植一些起来,好支配南宋的军队。

  吕樵夫当时在鄂州的良好表现带来了巨额的回报,他成了贾似道的亲信。襄阳就在他的管辖下。前线重镇钱粮无数,吕文德名利双收。七八年的和平岁月里,他渐渐变得贪婪、迟钝。值此享受岁月,蒙古人给他来了封信。

  建议在襄阳附近展开双边贸易。

  这是巨大的商机,主管者每天都会收入巨额的税金,还能顺势产生很多的隐性财富,何乐而不为?尤其是这是和平时期。

  吕文德同意了。蒙古人又很合情理地提出,为了保证蒙方商人的安全,请求修一座非常小的堡垒。吕文德想了想,也同意了。

  贸易站修在樊城东面的白河口,堡垒建在了襄阳东南30里的鹿门山。这两个工程开动之后,立即有人发觉不对头。

  吕文德的弟弟,大将吕文焕亲自去见他哥,提醒吕大樵夫别忘了襄阳的地形是怎样的。

  当地民谣有“铁打的襄阳,纸糊的樊城”之说,指的是樊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,而襄阳两面阻江,分别是北面和东面的汉江,西面的檀溪,也就是三国时刘皇叔骑的卢马极限飞跃的那条溪水。两面环山,分别是城西方向的万山,城南边的楚山、岘山、百丈山等群山。

  守襄阳,其实守的就是这些水,和这些山。一定要阻敌兵于山水之前,等敌军突破了这些,襄阳也不过就是座孤城而已。

  蒙古军修堡垒的鹿门山更加重要,它是汉水折南入襄阳时的对岸,正是水路的咽喉。这里被蒙古军占据,早晚是祸害。

  吕文德哈哈一笑,弟弟,你之所以是弟弟,正是因为只知忧,不识战。让蒙古人去修,如果真的开战,只等雨季,那里会变成我的致胜之地。

  雨季,汉江涨水,吕文德赖以成名的水军会骤然杀过去,不识水战的蒙古军注定悲剧。这个理论在当时被认为是千真万确的。

  其实错到了吕文德的姥姥家。

  刘整是后来文天祥等人共认的亡宋第一贼臣,这么尊贵的称号当然不是只因为他献了个个建议就能得到。刘整还改造了蒙古水军。

  蒙古这时的水军士兵达到7万以上,大型战船近5000千艘,不论在数量、质量,还是在素质、战术上都已经全面超过了南宋。

  这些都在北方静悄悄地进行着,长江之南一点都不知道。

  有了这样的底气,加上襄阳方面的麻痹,蒙古人一开工就没完没了,鹿门山的堡垒修成,白河口又添了两座,紧接着万山上也修起了一座,襄阳城外围的屏幕山峦几乎都落入了蒙古人之手。

  兵不血刃地就丢了这些战略要地!

  吕文德急红了眼,立即上书朝廷申请支援。以他和贾似道的良好关系,援兵很快到了。三月,有宋末三杰之称的张世杰率军赶到,他没去理会襄阳,心高志大的他直接去了更北端的樊城,在平原旷野中与蒙古军决战,欲一战定襄樊。

  成功的话,他的确功业彪炳,自樊城北端解除隐患,那么建在襄阳周边的蒙古军寨全都失去依托,会被逐一击破。

  奈何心高志大腹中空,在樊城的旷野上再次证明了一件事。在北宋之后,能与异族人野战争胜每战必胜的,只有岳飞。

  张世杰败。

  七月,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水师驰援襄阳,在虎尾洲遭遇蒙古名将速不台的孙子阿术。刘整训练水军的提议就由阿术来具体实施,可以想见,夏贵突然遭遇比南宋水师还要强大的蒙古水军时惊愕。他败了,带着巨大的恐慌逃回江南,随即整个江南震动。

  吕文德在这一年的岁末时发病死亡。作为一个有实力的指挥官,他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襄樊间的麻烦大了,局面很快就会演变成南宋举倾国之力来挽救襄樊,而成功与否无法乐观。

  甚至襄樊会变成一个超级恐怖的大包袱,让南宋不断地投入人力物资,直到把国家元气耗尽!

  这一次,都是出自他的自大疏忽……吕文德在悔恨自责中死亡,临死前长叹——“误国家者,我也!”可惜这时说什么都晚了。

  接任襄樊守务的是他的弟弟吕文焕。主持救援襄樊任务的是新任京湖安抚制置使李庭芝。李庭芝,字祥甫,祖籍福建清流县四堡里。早年时主动参与战争,投奔名将孟珙。孟珙全才,其中识人之明为南宋中晚之冠,多少人都在他的领导下腾飞,为国效力。

  李庭芝是孟珙发现的人才中很另类的一个,他聪明,早就意识到纯粹的军人出身绝对没法主持一方,他的理想终究没法实现。

  为了这个,他暂时扔下刀枪,拿起书本,顺利地考中了进士。他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,抢在国家民族大难临头之前迅速在官场上爬升。这时他担任了京湖区域的最高长官之职,以解襄樊之危为当务之急,可是却有了点小麻烦,绊着了他的脚。

  范文虎。

  在上一次夏贵赴援被击败的战事里,范文虎是参战一员、逃跑一员,可以说全程参与了整件事。这时他表现得非常积极,给贾似道写了封信。

  他有这个资格与贾权臣近距离交流,看职务,他是临安禁军殿前司的副都指挥使;看关系,他是吕文德的女婿,和贾相亲近着呢。

  他说,只要给他数万兵马,他就能解襄樊之围。只是希望不接受制置司的命令,能自由发挥。成功之后他不要名利,全都给贾相公。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全部原因,一来是对贾相公无限的崇敬热爱;二来是为了救襄阳城内的吕氏宗族。

  毕竟他的夫人姓吕。

  多好的孩子啊,贾似道非常满意,全都答应了。于是救援襄樊的重大任务中,出现了两个主事者。李庭芝、范文虎,谁听谁的?

  李庭芝欲快速进军,范文虎很忙,他一边打马球,一边喝酒,回复说正在取旨,如此重大军事行动,怎么也得贾师臣亲笔批示吧。

 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,蒙古军在灌子滩等险要地段不断立栅栏,断绝了襄樊东、西两方向的水上通道,使襄樊两城的物资供给彻底断绝。

  虽然此前襄樊号称积有10年之粮,可真正消耗起来谁知道有什么变数?一场大火,一场大雨,都会瞬间改变格局。

  时间一天天过去,公元1271年到了,蒙古人在漠北建立了元朝。元,取自《易经》中的“大哉乾元”一句。说实话,从出处论,从字义析,中国历代中的国号,还真的少有其比。忽必烈下令改元“至元”,后世称其为元世祖。

  至此,救援襄樊的命令下达了一年多了,李庭芝、范文虎两部还在停留观望中。

  元军的动作一惯的快速,忽必烈命令蜀川、两淮区域内的元军分别出战,牵制阻挠宋军向襄樊靠拢。这在战略上是对的,可面对范文虎时就错了。

  你老老实实地不管他,范文虎会一直打球喝酒直到天长地久。可你为什么要出战嘛,他一下子惊醒了,元军来了,我们要动起来!

  这笨蛋没跟李庭芝约进兵时间,自己带着10万水师就冲过去了。这人的一生……这么说吧,他总有机会率领超级庞大的水师去攻打超级重要的地方,结果每一次都能出千古遗恨级别的大败仗来。

  这一次,他在鹿门山那里近乎全军覆没。

  鹿门山是蒙古人最早忽悠吕文德时建的夹江要塞,是南宋最应该注意的地方,范文虎偏偏就败在了这里,你拿他有什么办法呢?

  别生气,这人率领水师出战时的白痴程度在后面才功力深厚越变越强。好多年以后,他率领空前庞大的元军水师远征日本时,居然能选在飓风期出战,可见白痴不仅是传染病,更会经常复发。

  范文虎大败,李庭芝成孤军之势,这时进兵不叫救援,而是往虎口里钻,主动送死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u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u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